(上一句很難明白嗎?但我現在想練『一句話;說重點不解釋』耶XDDD)
也許該說的是,人只有在領悟到什麼才會改變——或說放下。
僅僅是善勸,說喻,效果不彰啊。那麼,這句真的只能是點,醒不醒看各人了。
我也不醒的啦,我是很執著的人(→從我為文的態度及執著她倆的可能性可看出)
另,弗,標題用這個是為因『佛』去掉人字旁就為『弗』。
若說去掉人性(人字旁),那,這個字做為什麼呢?
副詞為不。如:「自嘆弗如」。左傳˙隱公三年:「教之以義方,弗納於邪。」
動詞指,去災求福。同「祓」。詩經˙大雅˙生民:「生民如何,克禋克祀,以弗無子。」鄭玄˙注:「弗之言祓也……以祓除其無子之疾,而得其福也。」
想想,真有趣不是嗎?
另,近來有在接觸一些事。(或說聽勸)
要多接觸人,這個道理我很明白,但早先我卻不知此對我的幫助及影響有多深遠。然而,聽過前人的開導後,自個反思,確實,我的創作(或說點子)是汲取於生活,我所聽聞或看過的形形色色之人事物。
取之於人,用之於人。
似乎,道總是隱在人們熟知的各種事物裡。(此亦「道隱無名」的一解)
我很樂意與人接觸。多看看不同的世界。我相信每個人背後都有一個獨一無二的故事。不論多麼雷同,也無法相同。
奈何,不知是天生的還是後天的?
我很易滿足現狀,覺得這樣就好了,因此又沉了。
宅在家,很少主動接觸人群,是我必須克除的盲點。
然而,常常二天打漁三天晾網的性子,也是很糟糕啊。
此篇本該無題,本也不想寫。
然,午後沒開檔也沒捧書,反而是看了點(很雜的)東西後,心有所感才想說,寫下吧。
其實很懶,會更新主要是想做記錄。
過去,年少時代我不曾想過日記這事。現在也是。
然而,我對於人,平凡如我的人,逝世之後無法留下什麼,連些許供人追尋、找到『我曾經活著』的痕跡也沒的可能性,感到害怕以及空虛了。
那天看涼宮08,竹葉狂想曲,其實不曾嚴肅,但現在回想,我似乎明白,那個孩子無處可洩的精力外貌下,以符號吶喊出的『我在這裡』是什麼樣的情緒了。
留言